柳工:惜才如命 大举“招贤”应对危机

  得人才者,得天下。

  面对金融危机,柳工很精明:非但没有裁员,反而大举招揽人才。

  年初,柳工又敞开“招贤”大门:新收7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并将他们全部安排在研发部门。

  在柳工,研发部门“最牛”:待遇高、机会多,两个同样资历的员工,在研发部门的要比其他部门的年收入至少高出几千元甚至更多。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柳工在研发方面一直都“舍得花钱”:先后和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技术研究合作关系,并成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所,集中各路技术精英。目前他们每年的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而用于研发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其他同类企业,达销售额的2%-3%。仅此一项,每年就要投入1000多万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才的储备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没有合理的人才梯队,企业很难“做大做强做久”。柳工深谙此道,每年都要储备一批各级管理人才:一是从大专院校招聘应届毕业生。二是从社会上招聘职业道德好、有文化的求职者,对工作经验没有具体要求。三是在本公司生产一线的熟练工中择优进行培养。四是从海外重金聘请。

  柳工“招贤”理念独特:不分国度,不分肤色,只要是人才,热爱柳工事业就可以加盟。    在柳工,没有人不知道负责公司技术研发项目的David Beatenbough先生,他有着一个很特别的中文名字:“闭同堡”。

  闭先生曾在美国工程机械行业一家知名的企业工作了20年,待遇优厚。他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柳工“打拼”,就是看中这里的人文环境。现在,他正努力学习汉语,打算一直在“柳工”干到退休。

  柳工“惜才如命”:危机当头,公司高、中层领导主动减薪,力保普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薪酬不受到影响。

  柳工已尝到“招贤”甜头:2008年,国内装载机行业销售普遍下降达50%,而柳工仅下降20%。

  “危难之际,我们之所以能‘站得稳,顶得住’,靠的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柳工负责人告诉记者:优秀的员工是一笔巨大财富,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引进人才,我们的“招贤”力度还将继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