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君:虎跃边关 龙行天下


    王福君属虎,他出生在广西边陲一个名叫“龙共”的村庄里,后来创建了以“龙共”为名的企业。如今,他的企业把业务拓展到了国外。可以说,用“虎跃龙行”这四个字来描述王福君和他的企业,最是恰当不过了。 

――记广西靖西县龙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福君

走进王福君的办公室,墙壁上的字画特别引人注目,第一感觉是这里充满了一种淡雅的文化气息。他身后“涵海阔天空之量、养先苦后乐之心”那幅字所显透出来的胸襟和气度,使人觉得他一定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

在沙发上坐下,话题就从这些字画聊起。“其实我初中没毕业”,王福君说。这样的坦诚不但没有让人小看他,反倒使人因为他今天功成名就了还如此谦卑而多了一份钦佩和尊重。在当今信息时代,一个人要成功靠的不是高学历而是学习力。年轻时候就把一部《水浒传》连续读了好几遍的王福君,44岁年龄所经历的磨炼、所积累的知识、所给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所有这些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当然已经不能凭他从哪所学校毕业来衡量了。

 16岁时因为家贫而辍学回家务农,20出头即被推选为村民小组组长。两年的打工生涯,让年轻的王福君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增长了知识,学到了经验,为他今后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福君1962年出生在广西靖西县湖润镇峒巴村龙共屯。那时候共和国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就更不用说远在中越边境以穷出名的峒巴村了,尤其是龙共屯,山高路远,偏僻闭塞,石多地少,沙厚土薄,生活和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当时就是县里有名的“三靠”屯,吃饭、穿衣、用钱,全都靠国家救济。王福君兄妹五人,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由于人口多,家里就比别人家更穷。他排行老大,除了过早地帮助父母承担起家庭负重之外,事事处处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这也使他从小就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和酸苦。

然而人穷志不短,尽管家里交不出一分钱,王福君还是依靠学校减免学费坚持读完了小学,并且升上了初中。那个年代能从小学进入初中也是很了不起的,王福君梦想着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家境的贫穷很快就让王福君的这个梦想破灭了。那些年,几个弟妹都渐渐长大,也先后进入学校读书,而家庭收入没有增长,各种开消却日益增多,作为长兄,王福君当然不能只顾自己。1979年,正是全国恢复高考那一年,16岁的王福君却放弃了学业,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母务农。

王福君不怨天不尤人,他相信只要有一颗进取的心,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好。那时的王福君在别人看来还是一个小孩子,但他俨然成了家里的一个劳动力,干起农活来更是一把好手。更为难得的是,他年龄小志气大,有头脑,有眼光,能吃苦耐劳,又勤奋肯干。很快,他出色的表现和品行赢得了人们的信任,1984年,20出头的他被推选为龙共村民小组组长,成了屯里最年轻的“带头人”。

虽然这个“村民小组组长”并不是什么大官,但面对尚未脱贫致富的乡亲父老,王福君从他们的眼光中读懂了他们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他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此他身体力行,带领群众大干苦干,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变山村的贫困面貌。

王福君的家乡峒巴村虽然地处偏远,地底下却有着丰富的矿藏,特别是锰矿,经探明藏量达36万吨左右,这对贫困的山村来说无疑就是一块“金砖”,那时候村民们就盼望着把锰矿开采出来,不要再坐在“金砖”上挨饿。但当时生产条件极差,经济形势也不太好,要开采锰矿,手续怎么办?技术从哪学?经费如何筹?销路怎么开?王福君感到了自己阅历有限,知识不够,能力不足。为了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了解外面的信息,1988年,王福君毅然投入了去广东打工的人流中。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广东打工的这一年里,王福君以自己的勤劳能干和正直守信赢得了一位姓苏的老板的赏识和信任。有一天苏老板问他:“你的家乡有什么生意好做?”王福君脱口而出:“锰矿”。苏老板对此很感兴趣,于1989年随王福君来到峒巴考察。不久,苏老板办理了有关手续,对峒巴锰矿进行了大规模开采,王福君则在苏老板手下打工。

这无疑成了王福君创业的一个重要起点,一年以后当他离开苏老板自己开始当工头当老板时,他已经掌握了锰矿开采和销售的一整套技术、知识和经验。

27岁开始当工头率领村民们开矿致富,借来的5000元本金两年后翻了120倍。经过多年发展,公司成了全县唯一集采、选、深加工为一体的私营矿山企业,也是全县民营企业的纳税大户


锰是重要的炼钢原料,锰产量的90%-95%用于钢铁工业。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很快,对锰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拉动锰价格大幅上升,同时国内锰供应不足,要靠大量进口弥补缺口。

资料显示,广西锰矿资源丰富,锰矿探明储量有2.56亿吨,占全国锰矿储量的38.5%,保有储量2.23亿吨,居全国首位。地处中越边境的靖西县是广西锰矿主要产区之一,仅湖润矿区总面积就达60余平方公里,远景储量达5000万至6000万吨,是国内有名的锰资源大县。

王福君看准了这一潜力巨大而自己拥有优势的市场。他觉得,锰矿资源就在自己的村里屯里,这一资源的开发,应该让村里、屯里的群众富裕起来才对。在打工的日子里,他就一直琢磨着怎么样才能率领大家开矿致富。

1990年,锰矿价格升到每吨600-750元。王福君觉得机会到了,他向湖润镇乡镇企业办公室借了5000元钱作本金,不再给苏老板打工,自己做起了锰矿生意。也许是把握了机会,顺应了市场,两年后,即1992年,王福君借来的5000元钱奇迹般地翻了120倍,变成了60万元。

有了基础,王福君要把事业做大,他办了个体营业执照,买来两部大卡车,要甩膀子大干一场。而做事业需要人,他首先想到了自己村屯的群众,为此他从本屯拉出了36名缺乏开采资金、没有独立开采能力的农民,跟他一起开采锰矿。龙共屯共有22户120多人,被他拉出来的人员差不多占了全屯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样不仅缓解了屯里人多地少的矛盾,也让跟他出来的人率先走上了致富之路。

龙共人终于迎来了把自己脚下的“金砖”变成实实在在财富的日子,乡亲们欢欣鼓舞,跟着他干得热火朝天。王福君的事业也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1994年,王福君成立了靖西县湖润龙共经济开发公司,自己担任经理。

从个体户到企业主,王福君迈出了他人生和事业的一大步。

诚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王福君的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至1996年间,因矿区土地权属不明确引起纠纷,严重影响了龙共公司的生产经营,王福君也一度陷入困境,心力交瘁。但他还是靠着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那时候如果放弃,就没有今天了”,王福君笑着说,脸上有着一种风雨过后见彩虹的豁达和自信。

1998年,矿产市场由于受到亚洲经济危机影响,呈不景气状态,靖西锰矿峒巴工区面临重重困难,不得不公开招标,要将整个工区承包出去。此时王福君的胆识和眼光让他透过迷雾看到了更远的市场前景,而要改变家乡面貌的火热之心和孜孜追求,也使他不能让外面的人把工区承包过去。克服了各种困难,王福君毅然把工区承包了下来。

这一承包,为王福君的事业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公司的经营范围扩大了,不再局限于龙共屯,而是包括了整个峒巴村。这一承包,也为村里屯里群众留下了一条致富门路,公司安排村里劳动力达153人,占了全村5个自然屯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强。这一承包,还使县锰矿部门原有的96名面临下岗的职工得到了合理安排。

此后的龙共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王福君的目光也已经越过峒巴、越过湖润,开始投向靖西全县乃至广西和西南地区。1999年,王福君把公司搬到了县城,并更名为“靖西县龙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他广开门路,一方面投入资金,增加设备,把峒巴矿区的锰矿进行筛选和分类,提高锰矿的附加值;一方面疏通重晶石的销售渠道,占领西南地区的重晶石市场,使公司实现矿产品的产销“一条龙”,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经营成本,增加了企业利润。

今天的靖西龙共矿业公司已经成为一家采矿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私营矿山企业,拥有总资产3300万元,员工680人,拥有矿山6处,附设锰粉厂、电解金属厂各一座。公司业务已从单一的锰矿开采销售,扩展为锰矿、重晶石、铁矿、石灰石的开采和深加工等多种经营,产品有锰矿、重晶石、铁矿、石灰石矿、碳酸锰矿、锰粉、电解金属锰等。经营规模为年产销锰毛矿6万吨、放电锰粉3万吨、电解金属锰5千吨、年生产及代理出口重晶石7万吨、铁矿2万吨、石灰石矿5万立方。这种集约化经营的矿山企业,在靖西民营企业界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独树一帜的。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全县民营企业的纳税大户,2004年公司实现销售额4082万元,上缴税金达433万元。

由于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几年来,龙共矿业公司先后被靖西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私营企业”,被百色市委市政府评为“百色市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被百色市工商联评为“先进单位”,被广西区工商局评为“守信用重合同企业”,还获得了2004年度靖西县工业经济工作突出贡献奖。王福君也于1996年被评为“靖西县十佳青年”,随后又先后被推举为湖润镇商会会长、靖西县工商联副会长、靖西县政协常委、百色市工商联常委、百色市政协委员、广西民营企业商会副会长、广西工商联执行委员等。



一部《水浒传》让王福君读出了“德义”两个字,这也成了他做人做事的一贯原则。以自己的出生地作为企业名号,蕴含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多年来致力改变山村贫困面貌,好施乐助,使他在群众中留下了“第一大善人”的口碑

王福君成功了,他成了靖西县民营企业界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成了深受乡亲父老们尊敬和拥戴的一位企业家。

成功的企业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真正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戴。王福君的难能可贵之处,不在于他自己办了一家多大的企业,而在于这些年来他始终怀抱着一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火热之心,并为此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在于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以自己之富福泽他人,造福家乡,造福社会;在于他不为私而忘德,不见利而忘义,他始终坚守“诚信”和“德义”的原则和理念,去经营他的人生,去经营他的事业。在龙共矿业公司大楼,“诚信兴业、德义为本”这八个字被王福君醒目地刻在门柱上,时时激励和警示着他自己和所有的龙共人。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了才算真正的富”,这是王福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王福君让原来贫穷落后的峒巴村彻底改变了面貌,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富村。早在1994年初,他就投资26万元,把高压电拉进村里,使全村5个自然屯都用上了电,从而带动了村里各项加工业和建设的发展,如茴油加工、木材加工、空心砖生产等。1994年底至1995年,他又引进资金68万元,自己投资58万元,修通了9.5公里的村级公路,结束了村里不通公路、交通落后的历史。路通了,电通了,他组织群众开采湖润更村那沙重晶石矿,现已年产4万吨销往美国。接着,他捐款6000元,开通了龙共屯闭路电视。1998年,他再度投资23000元,建成峒巴村、内外巴村2公里的卫生饮水工程。2000年,他出资3万,拉通了峒巴村的电话线,受益群众100多户。2001年,他又捐款4万元,为峒巴村富乐屯、内巴屯、龙共屯修建了3个篮球场……如今,峒巴村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富了的村民们遵纪守法,安居乐业,多年来没有刑事案件发生,全村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王福君也因此获得了“第一大善人”的口碑。

也许是因为经历过辍学之苦,王福君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尤为关心。龙共屯离村委所在地6公里远,全屯每年入学适龄儿童不足10个。因为学生人数少,镇里师资紧缺,因此屯里无法专设教学点,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必须到6公里外的村中心学校就读。王福君看到年仅六、七岁的孩子们每天早出晚归,步行往返十分辛苦,决定伸出援手。2002年下半年新学期开学前,他经过多方联系,终于物色到一位高中毕业的青年,他每月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500元作为月薪,聘请该青年为龙共屯教学点教师,开设了小学一、二年级两个班级,从此解决了屯里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

2003年8月29日,当王福君了解到靖西中学应届毕业生马锦萍、马宏涛、黄美玉分别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但因家庭困难,无法筹到几千元学费时,他二话没说就把三名贫困生约到了办公室,亲手把学费递到了他们手中,随后还到三位贫困生家中探访,那殷殷之情,令人感动。

2004年以来,王福君又先后捐献给湖润镇多吉小学建篮球场5000元、给靖西中学基础设施建设20000元,还资助靖西县武术协会1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赴京参加比赛7000元……

有人问王福君这样做图的是什么?他说,如果有了钱而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那有钱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当然,王福君坦承自己还不是很有钱的人,所以他还要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只有把企业做得更好了,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嘛。”王福君如是说。

为此,龙共矿业公司于2004年8月投资2200万元,兴建年产2万吨电解金属锰厂第一期工程。2005年10月26日,工程试产成功,日产电解金属锰达14吨,日产值达16.2万元,金属锰含量达99.9%,打破了历来百色人产不出电解金属锰的历史记录。12月22日,公司在该县湖润镇峒巴矿区隆重举行了竣工投产典礼。该厂全部达产时,将实现年产值2亿元,利润3600万元,创税2300万元,由此将使公司步入新一轮飞跃发展时期。

2006年7月,王福君在南宁创办的龙共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喜迁南宁市白沙大道占地近10亩的新址,开业以来产品销售业绩一路上升,业务拓展到毗邻的越南——龙共的盘子越来越大了。

按照中国生肖的算法,王福君属虎。如今用“虎跃龙腾”这四个字来描述王福君和他的企业,最是恰当不过了。

王福君正以满怀的信心,去迎接人生与事业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