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经济全面发展,自治区政府最近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活力,也为非公经济发展指明方向。而非公经济的发展,人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一个产品的功能、质量、性能等,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
在非公企业人才培养方面,2011年以来,藤县利用职教中心对全县陶瓷企业的员工进行全员培训,员工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上岗工作的目标。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促使该县的陶瓷企业迅速发展,目前入藤陶瓷企业18家,年产值达到96亿元。在培训过程中,政府、企业还拿出部分资金进行补贴,实现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员工参与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创新,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与企业、教师与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探索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非公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企业应形成合理人才梯队
藤县的非公企业人才流动性比较大,而且一些企业的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生产制造不断出现新难题。藤县出现的问题是一个共性问题,这决定了非公企业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因此,地方政府要树立长期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思想,成立专门的企业人才培训管理机构,对接企业的人才培训。
首先要让企业认识到人才培训的重要意义。对企业来说,培训可以留住人才,培训可以吸引人才,培训可以开发人才,培训可以产生无可估量的价值。就人才来说,培训是提高自己能力和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不少人在考虑是否更换工作时,也会优先考虑未来雇主是否能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
其次,企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的企业不愿承担人才投资成本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总想挖其他企业的人才。这既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从长远看,政府要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战略,帮助企业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与再生机制,以自己培养为主,外来引进为辅,企业的发展规划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计划相配套,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产教结合,订单培训
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供需协调、统一、共同促进和共同发展。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技术人才,相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岗位与分工,这决定了人才的不同需求和要求,做到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培养而培训,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这样的培训才有用。在培训方式上,政府部门要根据企业的人才构成和辖区教育资源情况,可以采取订单培训、专家专业培训、课堂讲授、现场指导等方式,有能力的则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一站式”、“一条龙”的教育培训服务,没有条件的,主动与有资质的高等院校联系,或者直接输送人才到高校进行培训,为企业解决人才队伍培训问题。 企业人才的培养要加强产教结合。要密切与企业联系,鼓励学员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为企业、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克服教学培训的盲目性。
以岗位为依据,加强培训质量。就是对准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和改造课程,根据岗位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使学员学成后能够比较熟练地开展生产。因此,培训课程设置上要照顾到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更重要的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非公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占地位越来越突出,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占了绝大多数,非公企业的稳定发展,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中起到稳定器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更是政府的事,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不仅要盯着辖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经济指标,更要盯着企业的人才队伍,只有抓好企业人才的培养和稳定,非公经济的发展才会稳定,从而,地方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事实上,在很多地方,非公企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是政府冷、企业松,没有制度的突破,没有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处于疏散的无序状态。究其原因在于政企双方没有构建起直接的利益点,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明确政府、企业的职责和权益,建立人才培养良性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引发企业主体的积极性,解决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点,促进非公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政府部门掌控着教育培训资源和教育动态信息,应该主动与非公企业进行对接,做到服务靠前,了解企业的人才情况、用工需求等,掌握企业人才构成,建立企业人才档案。政府要加大对非公企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做到在设备、师资等教学软、硬件建设上与企业人才培养要求接轨;建立政府、企业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把政府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引进、培植能为企业培养、培训人才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精品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培训特色人才,掌握企业人才动态。
(作者单位:藤县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