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材料领回家里,利用空闲时间生产加工编织品、刀具、服装等,再将加工成品送到厂家验收,按件计工、取酬。这是平南县一些企业近年来形成的一项新的劳务创新机制。
记者在平南县采访时发现,平南县农村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如何让这一支劳动力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又能发挥他们的力量,促进当地加工业发展?很多企业采取了“流动工厂”这种灵活模式,让农民把材料搬回家里,然后再进行成品回收,让农民做到打工、顾家两不误。
位于平山镇的广西富来工艺编织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编织工艺品出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公司有职工700多人,现在公司里只剩下管理人员。该公司总经理申迪飞告诉记者:“现在的农民流动性和选择性非常大,我们只有采取灵活的方式,送材料上门,让农民在家里加工。我们每天派司机送货上门,收成品货回来,一天两趟,来回4趟,虽然麻烦了点,成本增加,但是可以吸引更多劳动力创造效益。”
平山镇的富艺工艺制品有限公司里,仍然有一些工人在厂里干活,但是不多。该公司也主要是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让农民在家里加工成半成品,最后一道工序才在工厂完成。
在上渡镇的平南康利刀具厂,今年60岁的老板郑旭显告诉记者,厂里有四条机械生产线,如果开足马力,一天可以生产一万把小刀。但记者见到,偌大的厂区里只有一个工人在作业,其余生产线都闲置着。这个工人正在进行刀具的最后包装作业。郑旭显说:“现在都是把材料直接分发到农户家里,再按件收回。现在招工难,只能采取灵活方式,尽量方便农民。”
大安镇的服装行业也大多采取了这种“流动工厂”模式,一些小型的
服装加工厂把布料裁剪好,然后发到农村让农民加工,再将成品回收。同德村的留守妇女杨秀玲一边在家照顾小孩,一边进行服装加工,月收入也有800多元,还可以护理一下田间作物。平南镇黄屋屯一刘姓妇女一边在家带小孩,一边做拉链、入扣子,做得很快,一天可以做得2000条,月收入上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