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 从2003年年底起,广西猛然发力,大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气象。 在此过程中,广西加快县域发展的独特“抓手”令人瞩目,主要是每年一届的“十佳县”评比活动和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 县域经济翻开新的一页 县域经济是以县(市、区)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在广西,91%的面积在县域,80%的人口在县域,70%的GDP在县域,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县域。88个县域财政收入占据全区财政总收入半壁江山。 在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实力综合评定中,广西县域综合竞争力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排第2位,仅次于重庆市;有16个县(市)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仅次于四川省。然而,在全国仅排第19位,落后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更是越来越大。 “已到了非下大力气去抓不可的时候了?”2004年4月26日至28日,自治区四大班子、各厅局主要领导及各县(市、区)主要领导400余人集聚桂林荔浦龙怀,认真研究、精心部署,把发展县域经济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下决心使县域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自治区前主席陆兵指出,加快广西发展,潜力在县域,后劲在县域,出路也在县域,县域经济上不去,全区经济就上不去。 曾主持多届“广西发展论坛”的广西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庞汉生认为,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最终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工农协调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广西当年定下的主要目标是:从2005年起,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每个县(市)形成一批税收达500万元或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和2-3个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全区县域平均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左右,其中10个以上县(市)超过80亿元;绝大多数县(市)财政实现基本自给;涌现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好、增长后劲足的经济强县,四分之一的县(市)入围西部百强县,1-2个县(市)入围或接近全国百强县。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4年5月以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还先后下发了加快国有产权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2004年12月,自治区政协九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则以专题的形式讨论了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自治区和地级市两级专门成立了“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由自治区党政领导带头,每人挂点联系一个县(市),区直、中直驻桂单位也与县(市)结成一对一帮扶。自治区上下呈现一派“不见成效不回头,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科学考评催发巨大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不断出台的各项强有力的措施当中,每年进行10佳县(市、区)评比和召开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成了最重要的抓手。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广西经济发展10佳县(市、区)评比表彰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每年6月份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上年度广西经济发展10佳县?市、区 进行表彰,授予牌匾,并对获奖的10佳县?市、区 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奖励。评比结果作为考核县?市、区 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之一。获奖单位的先进经验在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 根据这一文件精神,2004年,广西最先评出了2003年度的“十佳县”,分别是平果市、合山市、荔浦等10个县。在紧接着召开的首届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这些县市区的经验得到了及时总结和借鉴,各个县市区发展县域经济的不足和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有针对性的研讨。 为了进一步激发所有县市区的发展动力,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收集各方建议和意见,又下发了《关于广西经济发展10佳县(市、区)评比表彰工作的补充通知》,在设置“广西经济发展10佳县?市、区 奖”的基础上,增设“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奖”。由此,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评比体系基本形成。 记者从两份通知文件上看到,“十佳”的评比内容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5个指标的总量和增长速度,不仅强调速度更重视经济运行的质量,要体现中央一贯强调的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凡在经济发展10佳县(市、区)评比综合分值排位中位次比上年前移5位以上(含5位)的县(市、区)均可获奖。对发展县域经济定点联系的区直部门和中直驻桂单位,也能获奖。奖金从5万到100万不等。 经四届评比,大多数县份获得了“进步奖”等奖项,实现整体大发展,平果市、玉州区等少数县份连续获得了“十佳”。 “六大经验”成为至宝 在龙腾虎跃和百舸争流之中,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几年来,广西县域经济继续保持了速度较快、结构较优、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良好态势,按发展态势预计,2007年全区县域单位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突破15%,是自2003年广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来同期最高增速。 自治区统计局的报告还指出,围绕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任务,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总量增加;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发展推动力得到加强;财政实力逐渐加大,收入质量同步提高;产业结构逐步提升,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更为广泛地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发展十佳县带动作用明显,实现突破性发展大有希望。 时至今日,三年多前制定的5年目标,部分已成为现实。“一县一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县域特色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经过几年发展,广西确定了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各县(市、区)都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龙头来抓?结合本地资源状况?选准主导产业?使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如田东县、宾阳县等; 确立了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各县(市、区)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如德保县、鹿寨县等; 树立了“三农”工作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根本,各县(市、区)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到加快发展,如扶绥县、江州区、宜州市等; 明确了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载体,各县(市、区)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使“外向型”企业在园区聚集?给本地乡镇企业在调整结构上提供了空间聚集条件?另一方面产业的聚集促使了板块经济的快速壮大,如平果市、灵川县、柳江县、南丹县等; 形成了项目招商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各县(市、区)紧紧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集中精力开发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创新招商模式,通过项目招商、项目突破,带动工业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的整体升位,如北流市、博白县、右江区等; 打造了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地位,各县(市、区)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和突破口来抓,大胆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以民营经济为主的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如容县、荔浦县等。 据此,自治区政府总结出全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六大”经验:以民营经济的新突破,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新发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新突破,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的新突破,推动工业化的新发展;以县城建设的突破,推动城镇化的新发展;以招商引资的新突破;推动开放型经济的新发展;以劳务输出的新突破,推动劳务经济的新发展。 这些经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被全区各县奉为至宝。 自治区领导论区域经济 ■自治区前主席陆兵: 加快广西发展,潜力在县域,后劲在县域,出路也在县域,县域经济上不去,全区经济就上不去。 全面分析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肯定成绩,发现亮点,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又要正视问题,承认差距,把握奋力赶超的方向和目标。面对差距和问题,全区上下必须牢固树立赶超意识和跨越式发展理念,不回避、不气馁,迎难而上,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使命感。 ■自治区代主席马飚: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县域经济的新跨越,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 加快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理清思路,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抓住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建立泛珠江经济合作区的机遇,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民营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劳务经济为重点,以园区为载体,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壮大县域的特色经济,实现县域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达到富民、强县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