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探访广西农民工: 洒向田野的和风细雨

  2月13日,细雨纷纷,天更冷了一点。但细雨飘过的天空更为清新,田野上也冒出了新绿。

  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增加775万人、322万人、370万、263万人,2013年的数据尚未出来,但根据趋势可以预见,在西部的务工者将继续增加。

  哪个地区焕发活力,劳动力就会加速流向哪里。西部省区活力四射,增速高于东部。广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几年GDP总量连续数年保持高速增长,也吸引着众多农民工来发展。

  面对城乡二元之间农民工“进城不能、入村不愿”的现状,广西各地有哪些好方式服务和扶持农民工?

  破解制度障碍让农民成“市民”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城乡之间的一堵高墙。而早在2005年,我区就全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等10个市取消了城乡分割的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登记常住户口的办法,实行按经常居住地登记常住户口的办法,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统称“居民户口”。

  由此,跨出了从户籍体制方面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城镇化建设关键的一步。

  2011年底,广西再次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实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降低农村居民进城入户门槛。通过改革,至2020年,将会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人。

  去年底,我区又出台《关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外省户籍、学籍迁入人员在广西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对在广西务工就业的人员,凡符合一定条件的,不受学籍、户籍条件限制,可在广西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进城容易买房难”,是农民工难以留在城市的老大难问题。近日,首府南宁出台实施了新的限价房管理办法,对限价房申请门槛有所放宽,即便非南宁市户籍也同样可以申请限价房。

  不是本地户口,办事受限制。但1月20日起,柳州市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取消“办理护照,需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的限制,只要是广西区内户口的人员,都可在柳州市办理护照。

  与户籍制度改革捆绑的是养老制度改革。我区2010年出台新政策,务工者如离开原就业地,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就会发放全国统一样式的参保缴费凭证。这好比一张农民工累计养老保险权益的“存折”,到了新的务工点,将这张“存折”交到新就业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就可真正实现参保人员“不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

  从户籍制度改革到制定公租房政策、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等一项项改革,为农民工进城“修了一条平坦大道”。

  今年召开的自治区人大政协两会再次提出:深化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破除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城镇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给政策搭平台让进城农民有奔头

  破解制度障碍,打开了农民进城的大门,然而,农民进城后干什么?“务工难”困扰着农民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畅通维权渠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广西各地服务和扶持农民工的重点。

  元宵节过后,李庆的小针织厂马上就要开工,他在门口贴出了醒目的招工广告。

  两年前,得知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在广东务工多年的李庆回到家乡开起了小针织厂,成为玉林3000多家微型企业主之一。跟这些微型企业主一样,李庆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周到服务,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依法减免费用,财政补助帮扶,以及创业指导员的培训和指导。

  “犹如雪中送炭、春耕给雨。”李庆说。

  我区除了从政策上大力支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外,河池、百色、贵港等地还结合小城镇开发,探索建设“农民工创业园”,更好地为农民工进城创业搭建平台。

  其中,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民进城创业园”就是集扶贫、城镇化、工业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建设项目,进入创业园的农民工户籍全部纳入城镇居民管理,园区内高标准建设学校、医院,让进城农民真正成为“城里人”。目前,该模式已让7800多名山区贫困农民变成了城镇居民。由于创业园靠近县城,就业、创业机会大增。据管委会不完全统计,创业园70%左右的家庭有自己的产业,以开店铺、装修、木材加工等居多。2013年,创业园安置户人均收入5600多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了1000多元,比进城前提高了3000元以上。

  “在家自己干,比在外面跑好多了。”2005年首批进入创业园的石瑞宁告诉记者,他利用打工学到的木工技术,开了一家家具作坊,生产床架、柜子等小家具,一年收入四五万元。

  据自治区工商部门统计,早在2009年广西已有40万名返乡农民工像石瑞宁一样实现自主创业,如今创业人数以百万计。

  然而,农民工进了城,他们的权益谁来保障?多年来,广西各地工会以“培训到一线、服务到一线、维权到一线”为方向探索建立服务农民工长效机制,从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到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从法律援助站、职工律师团的全覆盖到职工服务中心的建立,为离乡农民工营造一个在城市里的“家”。

  对此,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竹凤村的村民万师傅感受颇深。刚到南宁打工没几天,他就遇到了堵心的事:在锯木材时,不幸被电锯锯断手指。在他痛苦的时候,工会联合法律援助中心伸出援手,帮助他与企业面对面调解,最终说服企业方,支付相关补偿两万多元。

  据统计,目前,全区农民工会员将近200万人,约占工会会员总数的1/3。“有困难找工会,维权依靠工会”,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认可和接受。

  “经营乡村”让农民工返乡前景广

  一些农民工,在经历了城市的历练后,愿意回到农村发展。近年来,我区在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民“就地城镇化”模式。即以中小城镇为依托,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造血功能,让他们在乡下也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这两年村里的旅游一天天热闹,生意越来越旺了,一年下来赚个20万没问题!”宜州市刘三姐乡马山塘屯村民覃永良满怀信心。过去他一直在城里做小饮食生意,由于租金成本高,生意并不很好。如今,他和妻子回乡开了家餐馆,不仅规模大了,客源也多了。

  马山塘屯是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建设试点,依托刘三姐文化、下枧河等旅游资源,打造集民俗接待、风情娱乐、观光采摘、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带火了这个原本寂静的小山屯。据统计,去年该屯人均纯收入1.02万元,而旅游业收入占了近1/3。

  改变的不仅是马山塘屯,近年来,我区通过城乡风貌改造、特色名镇名村建设、重点镇建设、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等,先后投入数十亿元,项目覆盖14个市和80个县区、320个乡镇、1895个村,通过产业带动,完善设施,约120万农民群众从中受益。

  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我区实行多元化投入模式,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帮扶等形式,以公共财政带动社会投入,让村民“就地城镇化”。目前,广西已有很多名镇名村与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吸引社会投资总额预计达到数十亿元。企业帮扶形式也由简单的资金投入向产业帮扶提升。

  在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榕水村,村民张居回在广东“闯荡江湖”发财致富后,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回村投资3800万元建成陶瓷厂,让不少村民实现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张居回告诉记者:“现在返乡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在山沟沟里办厂,感觉也和城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