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潘观宁:救死扶伤 医者仁心

  “潘副院长名观宁,学术渊博医术精;得他手术我幸运,刀到病除一身轻。”3月22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外科病房中,69岁因患胃溃疡住院的蒙继振当场做了这首山歌送给潘观宁,以表达他对潘观宁的感激之情。

  现年48岁的潘观宁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凤梧村上凤立屯人,也是该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自1992年从右江民族学院毕业后就一直扎根于仫佬山乡,把仫佬山乡各族群众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技术为仫佬山乡的各族群众解除病痛,赢得了仫佬、壮、汉、苗、侗等多民族病人尊重和信任,并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1年荣获“河池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工程医术领头雁”荣誉称号;2013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并在2015年应邀到北京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

  多年来,潘观宁深知病人疾苦,关心爱护病人,“自我住院做手术以来,潘观宁副院长经常到病房看望我,给我检查身体,并安慰我,教我如何战胜病魔,经过治疗我的身体现在已经好多了。”蒙继振激动地说。

  “作为医生要有责任心,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尽量为病人解决痛苦。”在治病救人中,潘观宁不分民族、性别、贫富均一视同仁,同时又能顾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带任何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一切为了病人。因此在病人心中威望很高,很多病人主动上门找他做手术。

  而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又是艰辛的,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就算是合家团圆的节假日,他们都有可能要在手术室度过。2016年除夕夜,正和家人在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潘观宁接到电话,有个因车祸导致脾破裂的病人刚送到医院,病人情况危急,必须马上做手术,接到通知后,他立即赶到医院,为病人做手术,由于抢救及时,病人也在八天后恢复出院。这样的事例在他看来再正常不过,只要病人需要,他们随时都要出现。而面对有时每天要做5至6台手术,有的手术甚至耗时十小时以上时,潘观宁只是微微一笑说“工作虽然辛苦,但能为病人解决病痛,看到他们慢慢康复,我也挺有成就感,毕竟付出得到了回报。”

  “潘观宁副院长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罗城乃至河池都能称为专家,尤其在普外、胸外、泌尿外、小儿外科等方面都很精通,病人都很信任他,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和潘观宁一起工作了十几年的护理科副主任韦棠莉如是说。2015年,医院接诊了一名胸部穿通伤的病人,当时病人是被刀刺伤右心室,急性细胞填塞,这样的的病人本应转送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手术,但由于伤势严重,病人已处于濒死的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后果将不堪设想。潘观宁和同事对病人会诊后决定马上为病人做手术进行抢救,最后经过他们的奋力抢救,为病人挽回了生命。

  潘观宁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外科操作技能,还乐于专研业务,他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应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工作。在基层医院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大、中型手术,临床效果很好;2010年,引进开展腹腔镜手术,让病人在当地基层医院就享受到微创高科技术服务,获得了仫佬山乡各族群众的好评。

  此外注重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有不少年轻的医生在他的培养下,有的已经担任科室的主任或副主任,能够独当一面了。“潘观宁副院长是一名优秀的外科专家,也是我的导师,是他把我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培养成为一名外科主任。”人民医院外三科主任刘善超说,记得有一次他为一名肾切除患者做手术,但由于粘连严重,而他的经验不足,没法完成手术,只能请潘观宁帮助一起手术。潘观宁一面做手术一面教他们如何分离切除难做的肾切手术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成功地将病肾切除。潘观宁就是这样手把手耐心地栽培着年轻的医生们,让更多的医生参与到为仫佬山乡的各族人民救死扶伤的队伍之中。

  “罗城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也是缺医少药的地区,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仫佬族医生,能用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群众解决就医看病难问题做贡献是我最大的心愿。”潘观宁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把病人放在首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履行自己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同时,以身作则,做好民族团结的模范。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迈出了不平凡的路程,为仫佬山乡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覃恒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