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育有:掌握技术显身手科学种田出效益

———记全国种粮大户、兴业县沙塘镇沙塘村农民凌育有

  记者在兴业县沙塘镇沙塘村采访全国种粮大户凌育有时,问他是怎样成为全国种粮大户的,他开门见山地说:“一靠政策,二靠学会了科学种田技术。依靠科学种田技术,我们夫妻俩种了51亩田。没有科学种田技术帮助,就没有我们夫妻俩一年种粮收入3.5万元的好效益。” 

    凌育有一家5口人,3个孩子都在广东打工,只剩下他夫妻俩在家耕种4亩责任田。因沙塘镇是旱区,村民对种粮积极性不高,认为靠种田富不起来,因此大批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田无人耕种。凌育有家也不例外,只剩下他们夫妻俩在家耕种4亩责任田。凌育有想:耕4亩田也是耕,多耕一点也是耕。于是,他走村串户,动员了3个村8户人家把47亩撂荒田承包过来耕种。其实,这47亩撂荒田实际上是村民送给他种的,只要求帮交农业税就行。就这样,在村委会和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从2002年至2004年,他与妻子共耕种51亩水田种稻谷。为解决劳力不足问题, 凌育有买了一台拖拉机、一台抽水机和一台打谷机。因为是旱田,缺水无法实施免耕种田,他只好用拖拉机犁耕田,全部实行抛秧。其中大部分田是他夫妻俩耕种,只是在“双抢”大忙时,才请几个短工帮忙,一般10天时间就收种完毕。 

    据了解,凌育有与妻子在村里种粮种得最好,收获的谷子不但金黄粒净,而且产量高。村民们告诉记者,凌育有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禾杆黄净就有谷,禾杆黑色没有谷。凌育有向记者解释说:“其实这句话是有科学技术依据的,我看了很多科技书和资料,弄懂了,实践了,有经验了,水稻就种得好了。”他神气地告诉记者:“我种的51亩水稻从来不倒伏,称得上是全村唯一的一家,水稻倒伏就会影响产量。”凌育有的经验是:在播种时,放壮秧剂“磷酸二铵”,能起到防止烧秧、烂秧、坏秧,达到壮秧苗的目的。抛秧时要放“百农肥精”,一亩放2包,禾苗生长期要适时施放钾肥。在禾苗大胎时和抽穗初期,一亩田要喷“百农肥精”3两,二次禾苗抽穗“齐头”了,再喷一次“百农肥精”,每亩3两,这样就能达到禾苗不倒伏和高产的效果。他笑了笑接着说:“其实这些技术,都是我从科技书籍上学来并经过亲身实践成功的经验。禾苗健康生长,粗壮无病,禾杆就不倒伏,稻谷产量就高,米质好,价钱就好。”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 凌育有深有感触地说:“时代不一样了,如今农民种田也要掌握科学技术。我先后买了几十本农业科技书籍,还有镇农业服务中心送的资料,我都是看了又看,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没有科学种田技术的帮助,我们夫妻俩是种不好田的。”凌育有告诉记者,每到农忙时节,他每天晚上都要看电视上的农业栏目和农家之友杂志,再忙也要抽半小时充一下“电”。他说:“去年我与妻子种51亩优质谷,每造亩产1000斤以上,我们夫妻俩靠种田年收入3.5万元,走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