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县域经济与浙粤鲁之比较及进一步发展建议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如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也被视为江苏省乃至我国富民固本之方、治国安邦之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我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确保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江苏与山东、浙江、广东同属经济发达地区,但县域经济发展却有着一定差距,了解这些差距,对于认识自我,鼓足干劲,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与山东、浙江、广东比较,江苏省的突出特点

  
1、县域数比重较小、县域人口比重较大。县域经济是指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称谓为县和县级市的区域经济(国家口径)。截止2003年末,江苏县域数为54个县(市),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0.94%;山东有91个县(市),占65.47%;浙江为58个,占65.91%;广东为71个,占59.35%。可见,江苏县域单位数占全省的县级单位的比重低于浙江、山东、广东三省。从县域的人口看,截止2003年末,江苏为5069.4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8.45%,根据省际交流的2002年统计资料,江苏县域人口为5063.7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8.61%,山东为6546.6万人,占72.08%,浙江为3143万人,占67.64%,广东为5503.2万人,占70.02%。江苏县域人口比重高于浙江、低于山东、广东省。

  2、经济总量及人均GDP位于中上水平。根据2003年的统计资料,江苏县域生产总值为6603.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03%。根据省际交流的2002年统计资料,从总量上看,排在江苏前面的山东为5930.37亿元,江苏为5663.4亿元,紧随其后是,浙江(4653.13亿元)、广东(4810.54亿元);从所占比重看排在江苏前面的有山东(56.21%)、浙江(60.67%)、紧随其后仅广东(41.21%);从县域人均GDP看,江苏为11184.14元,位居前列仅浙江(14804.74元),紧随其后的山东(9058.70元)和广东(8741.35元)只相当于江苏的7.8-8.1成。

  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浙江存在一定差距。2003年,江苏地方财政收入为379.61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2.6%。根据省际交流的2002年统计资料,2002年,江苏地方财政收入为249.38亿元,均高于浙江(200.9亿元)、广东(176.39亿元)、山东(212.86亿元),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92.48元,位居前列的仅浙江(639.2元),紧随其后的广东(320.52元)、山东(325.15元)仅相当于江苏的6.5成左右。

  4、非农业结构与浙江差距显著。2003年,江苏县域经济增加值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比为14.16:85.9。根据省际交流的2002年统计资料,江苏县域经济增加值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比为16.9:83.1,与浙江的11.1:88.9比较,非农业比重低5.8个百分点,差距比较明显。但比山东(20.6:79.4)、广东(22.2:77.8)分别高3.7和5.3个百分点。

  5、实际利用外资与广东差距较大。2003年,江苏县域实际利用外资67.59亿美元。根据省际交流的2002年统计资料,2002年,江苏县域实际利用外资44.35亿美元,位居前列的广东(56.37亿美元),是江苏的1.27倍。紧随江苏后面的山东(29.2亿美元)和浙江(13.14亿美元)只相当于江苏的3.0-6.6成。

  6、出口总额与山东差距突出。2003年,江苏县域出口总额为205.99亿美元。根据省际交流的2002年统计资料,2002年,江苏县域出口总额为137.9亿美元,仅相当于广东(373.34亿美元)的36.9%,紧随江苏后面的浙江(104.65亿美元)和山东(78.09亿美元)相当于江苏的5.7-7.6成。

  7、城乡居民储蓄位于中上水平。储蓄是城乡居民生活贫富的重要标志。从储蓄水平看,江苏与与浙江、广东二省存在一定差距,但高于山东;根据省际交流的2002年统计资料,从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看,2002年末江苏(5910.21元),高于山东(4355.42元),低于浙江(7800.51元)和广东(6668.07元)。

  8、百强县经济发达。2002年全国百强县评价资料显示:位列全国百强县前10名的县域江苏占了六位,全国十强的顺序依次是广东顺德、广东南海、江苏昆山、江苏张家港、江苏江阴、江苏常熟、浙江萧山、浙江绍兴、江苏太仓、江苏吴江。

  从百强县个数占县域个数的比重看,江苏(25.9%),位居前列的有浙江(41.9%),紧随其后的山东(16.3%)虽然百强县个数与江苏相当,但名次最前的是19位,广东(14.3%)虽少于江苏,但全国最强的县(市)在广东。

  从百强县生产总值平均值及构成看,江苏(210.71亿元)位居前列。紧随其后的广东(166.02亿元)、浙江(145.1亿元)、山东(134.22亿元)仅相当于江苏的6.4-7.9成;从三次产业构成看,江浙粤三省二三产业比重都在90%以上,而山东只有85.9%。江苏第一产业的比重只有6.6%。

  从百强县平均地方财政收入看,江苏(10.77亿元)位居前列。紧随其后的广东(8.63亿元)、浙江(6.45亿元)、山东(4.9亿元)仅相当于江苏的4.6-8成。

  总之,江苏县域经济尽管份额较大,人口较多,但与三省有一定的差距。与浙江比较,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储蓄存款指标差距显著。与广东比较,江苏县域经济出口、利用外资,人均储蓄还需要努力,与山东比,领先的优势正在缩小

  二、浙粤鲁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各具风采

  
浙江、广东、山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发展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发展经验值得我省借鉴。

  (一)浙江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举措。

  一是浙江高度重视农村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抓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时突出抓好农村发展,在事实上把农村的发展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首先在于浙江省各级党政领导对县域经济的重视、关注和得力领导,在财政体制、经济管理权限设置、发展搞活乡镇企业、发展市场等多方面采取切合浙江实际的节节推进的改革措施;还在于浙江人具有敢闯敢拼、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还在于浙江人能抓住机遇,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抓住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大好机遇,抓住了体制改革的大好机遇。

  二是浙江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市场化水平明显高于大中城市。浙江农民率先闯市场闻名于世。早在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就有部分浙江人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比较有名气的就是浙江义乌人,出现了敢吃“螃蟹”的个体工商户,可以说,这是浙江市场经济的萌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政策的允许和开放,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浙江人,特别是温台地区、浙中地区迅速行动,利用产品、交通等多种优势办起了各类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浙江县域无论从市场数量还是市场规模都呈迅猛发展态势,继而发展成各种各类的大型综合及专业市场,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使浙江成了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萧山商业城、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浙江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搞活了产品的流通,促进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市场机制向各个经济领域的渗透,走出了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传统的摊位市场到现代网络市场的发展路子。“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浙江县域经济和全省经济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浙江人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三是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异军崛起,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财富,成为了县域经济主力军。浙江的乡镇企业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随后开始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制激活了乡镇企业的活力。完成了改制的企业真正成为了自主经营、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和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税金、利润等项指标都跃居全国第一。近几年来,浙江乡镇企业面对国际经济的跌宕起伏,面对极其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入世为契机,积极寻求发展政策,实施外向发展战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层次,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四是劳务输出的不断增长,市场营销队伍的不断壮大,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浙江全省范围有300多万农民活跃在全国各地,其中参加西部大开发的就有100万人,跨出国门的有100万人,特别是温州人,“红红火火闯九洲,走遍天下温州人”,是浙江人活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写照。浙江农民外出发展的结果,打出了品牌,创造了财富,开拓了眼界,带回了经验,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寻找市场,按市场需要生产,多样化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浙江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起步阶段的特色。九十年代以来,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达到了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推进了二次创业的良好局面。像萧山、诸暨一样,浙江的绍兴、鄞州、慈溪、义乌等县市均有较好的特色块状经济。各地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六是从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工业化为主转向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中,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1998年,浙江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以城市化来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县域城市化建设突破了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时期的局限性,开始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域城市化的水平。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改革新举措,确立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的新手段,培育多元化的投资新主体,县域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神奇的进展。如浙江的苍南县龙港镇,当初为五个小渔村,建设发展到今天已成了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城镇化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七是采取积极政策,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浙江始终将稳定发展农业放在重要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是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区域结构,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品牌农产品。各地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改变“小而全”和自求平衡的农业区域格局,着眼于国内外大市场,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第一个放开了粮食市场,粮食市场化促进了粮食市场的发育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其次搞活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迅速壮大。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顺利发展。四是从全局出发抓“三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关注农村发展,下大力解决农民就业和出路问题。

  八是能放都放,给强县扩权。2002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一举打破以往上级向下级“放权”采取的逐级让权的传统做法,省级政府行政部门绕开市级政府行政部门直接“放权”。全省共有17个经济强县(市)同时受到“扩权”的惠泽。“扩权”的范围包括12大类、313项具体的审批权限,几乎囊括了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方面,涉及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0多个政府部门。扩权的总体原则:“能放都放”。即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外,须经市审批或由市管理的,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管理;须经市审核、报省审批的,由扩权县直接报省审批,报市备案。同时规定,对国务院有关部委办文件规定的,须经市审核、审批的事项,原则上也要放,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采取省、市政府委托、授权、机构延伸、个案处理的办法,二是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办授权或同意。县里在经济管理权限上几乎和行政上级地级市“平起平坐”了。

  (二)广东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举措

  广东经济的奇迹,首先是由县域经济创造的。在珠三角,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是催生了一批以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等“四小虎”为代表的全国百强县,创造了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2002年全省71个县(市)实现GDP3736.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4%;其中,GDP超100亿元的县(市)有12个;人均GDP超万元以上有14个;财政收入超亿元以上有31个,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城市化水平达55%。民营经济和特色经济迅速发展。广东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突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主攻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广东壮大县域经济重要破口。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广东集中精力"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大力鼓励和支持当地能人,包括出外打工、做生意赚了钱的人,回家乡投资办实业,尤其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支持各方人士到东西两翼和山区县谋发展。对珠三角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县,着力抓提高,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人才创新和环境创新,把现有的民营经济真正做强、做大、做优。

  二是培育特色经济。广东把培育特色经济与调整县域经济结构相结合,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线。充分依托当地森林、矿产、水、水产、旅游等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切忌一哄而起。农业结构调整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和名牌。依托韶关以烟厂为龙头,带动了南雄、始兴、乐昌、乳源等县种烟叶,形成60万担的年产量,带富了大批的烟农。围绕扩大出口来发展绿色食品、畜产品、水产品、粮食加工品等,努力打造品牌,再以名牌为龙头,带动广大农户致富。要利用山区的生态环境和奇山奇景大力发展旅游业。工业结构调整要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要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燃煤发电和冶金、森工、农产品加工业,并努力把之做优做强,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要坚决防止盲目上工业项目,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各县区要尽快形成“一乡一品”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以小产品构建大产业、大市场。

  三是壮大园区经济。广东把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工业发展一定进园区,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污染老路。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规划招商、重点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等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形成簇群经济和块状经济。要求发展园区经济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确定园区的功能定位,选准位置,搞好规划,正确招商引资,做到边建园区、边招商、边发展,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投产一片,见效一片,滚动式发展,防止盲目圈地,浪费资源。

  四是发展配套经济。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优势企业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向外扩散,给广大的中小企业带来了大量的配套空间。县域经济要密切关注这一发展趋势,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对内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县域经济当好配角,各县都来搞主导产品这不现实,要主动配合广州等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产品和下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广州到2005年生产小轿车将超过50万辆,汽车带动系数是1:6,主机和零配件是1:1.7,台主车搭配1.7零配件,50万辆小轿车,可带动相当多的产业!炼油、乙烯、塑料产品,上下游产品之比是1:50,产业配套空间非常大。广东建设"十大重点工程"中,仅石化工程就是3个80万吨乙烯项目。要求各县围绕这些大产业来配套,发展下游产品。

  五是提升劳务经济。广东要求各地建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在发展国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就业培训、中高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以满足市场对较高素质劳务输出的需求。要求有条件的县(市)要围绕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吸引民资、外资办学,多办一些中高级技校,加快培养中高级技师和技术工人。

  (三)山东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和举措

  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2003年11月专门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07年,山东县域经济GDP比2002年翻一番争取2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行列。提出一系列措施发展县域经济。

  一是确定30个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县为全省经济强县。30个强县发展的指导目标是,以2002年为基数,到2007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9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确定30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潜力大的欠发达县给予重点帮扶。30个欠发达县发展的指导目标为,以2002年为基数,到2007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85%左右。

  二是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需要审批。加大对县域投资主体的授信额度,各金融组织在市、县(市、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吸收的资金(含邮政储蓄),应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人民银行要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信用社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农村金融组织。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区,允许贷款利率浮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积极支持市、县(市、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三是给强县更为宽松的促进政策:经济强县扶持政策有:赋予强县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在规定的编制总数范围内,强县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调整、设置县级行政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扩大强县的分配自主权。经报批可酌情减免农业税,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省里在安排建设用地使用指标分配上向强县倾斜。将强县的县城驻地、经国家和省批准建设的重要园区纳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网络规划,加快建设步伐。鼓励强县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达到一定规模的,按不同档次由省、市给予奖励。简化出国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员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国有效的办法。省、市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县级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出国考察、招商引资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对强县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调整。

  四是给弱县更多的扶持政策。主要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指导下,欠发达县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营造发展环境,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省、市财政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加大向欠发达县倾斜的力度,并制定相应政策,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2003年起5年内,欠发达县按现行财政体制,每年缴入省、市财政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由省、市财政全额返还;国家和省对交通、通信、能源、环保、流通、旅游、农业、林业、水利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重点向欠发达县倾斜。适当降低欠发达县重点项目的县级配套资金比例;鼓励欠发达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从2003年起5年内,对引进省外项目的,按实际到位资金和形成的固定资产,由省、市财政对有功人员给予奖励;省和有关市、县、大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省级担保基金,2003年达到3亿元规模,今后5年每年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专项用于支持欠发达县重点经济建设项目的贷款担保;制定实施稳定和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欠发达县流动。

  鼓励留学回国人员和国内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到欠发达县工作,根据本人意愿,其人事关系可放在省、市人才交流中心。从2003年起5年内,到欠发达县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其工资由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到欠发达县工作的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其工资由欠发达县所在市财政给予一定补助;支持欠发达县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支持欠发达县每县办好1至2所职业中专或职业技术学校,所需费用由省里给予一次性补助。省里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欠发达县劳动力市场建设;支持欠发达县开拓国内外市场。从2003年起5年内,国家和省组织的重大展销会、展览会,优先推荐、安排欠发达县参加,所需摊位费由省、市两级财政给予支持;省、市共同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县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帮助欠发达县的每个乡镇发展一所重点中小学,并加大基础教育扶持力度,彻底解决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辍学问题;欠发达县经批准可以进行以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人选的试点;省级领导与欠发达县建立联系制度。由省里统一组织力量联系欠发达县,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分别帮扶1个欠发达县,由1名副厅级干部带队,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组,一帮5年;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从省直部门选调部分德才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的年轻干部到欠发达县挂职。从省直部门和其他地区到欠发达县交流任职的,工资及福利可仍在原所在地发放;30个强县与30个欠发达县对口帮扶,开展经济协作,兴办合作项目;由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在省、市党校和行政院校开设针对欠发达县的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5年内轮训一遍,所需经费由省、市两级财政承担。

  三、对江苏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思路。惟有以民为本,抓住当地区域的比较优势,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将农村的资源、城市的消费和当地的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种良性循环的城乡协调经济,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1、县域经济发展要遵循非均衡性规律,进一步赋予县域更大的发展权,建立县域充满活力的内生机制

  经济发展是不对称性的、非均衡的,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江苏县域经济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即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运用市场和行政并行的办法,进一步加大南北挂钩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同时扩大县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

  能不能建立起充满活力的内生机制,决定着县域经济能否超常规快速发展和后劲的大小。首先要做不逼不拦的政府。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民众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二是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造。三是让市场化手段全面渗透。从强势政府变为有限政府,改变对社会事业包办包管,包袱越背越重现象,改变社会事业单位吃大锅饭,效率不高现象,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2、全力发挥江苏区位优势,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江苏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苏州、无锡、常州与上海唇齿相依,在上海不断加快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步伐,成为周边地区乃至中国经济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的进程中,江苏县域经济更要抓住机遇,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为此,一要借助上海这一平台,发展特色、优质、标准化、绿色产品来提高县域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通过上海做大对外出口,扩大对外影响;二要通过上海,做好招商引资,广引人才、技术、资金,管理方式方法,做强、做大县域加工制造业,发展县域高科技产业。三要借助发展旅游业,形成以旅游特色为龙头,以名人文化为依托,通过文化、休闲度假、购物、旅游等来做好上海的休闲后花园。

  3、创新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

  比较优势,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气温气候、政策法规、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科技力量、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从目前来看,江苏县域内的区域块状特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薄弱。因此江苏县域一要积极创新各地的比较优势。积极做好因势利导和着意培育工作,发现优势,看准优势,抓住优势,并通过积极、科学的论证,吸引人才,召集劳力,筹集资金,及时开发,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形成比较优势。二要加快发展江苏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进行提升和整合,同时在原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及资本技术密集的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等,从多途径努力打造并建设江苏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江苏县域乃至全省经济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推进江苏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4、突出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目前,由于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没有解决,部分劳动力只好滞留在农村,或最多只能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城,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两栖而居,同时县域内小城镇的建设规模也偏小,有的还只是自我封闭自我服务的集镇,缺乏向外扩张和聚集功能,因而江苏城市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为此需要重点从政策的角度着力解决好广大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问题,同时,加快改革户籍管理政策,加快城乡之间的人口转移速度,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化发展。

  5、把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

  我们以前注重的投资环境往往比较侧重于交通、通讯、经济基础等硬环境以及政策、服务、金融、信用等的软环境,其实人文环境、人居环境等同样非常重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具亲和力,积极进取、勤劳热情的群体更能让人看到一个地方的精神,一个地方的发展潜力。舒适方便又安全的人居环境能吸引、留住各方人才,集聚外来资金。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投资环境、人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这对招商引资,对经济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人是改造自然,创造世界的最基本因素,人口质量的高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在社会发展中将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信息、技术、管理等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源泉所在。随着加入WTO后对外交往的扩大以及我们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要,对无公害、绿色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迫切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为此江苏一是要培养多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其中特别要重视和培养产品的开发研制人才、与外商各界的交往人才,既要有技术方面的、法律方面的人才,又要有销售方面、宣传方面的人才。二是要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各地要通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以及通过乡镇、村委的黑板报或印刷小册子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方面的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并鼓励和想办法做好相互间的传、帮、带,以提高培训效果。有了一定的技术,外出劳动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劳务输出的成功概率才能提高。三是要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还素质教育,实用教育于应有的地位。应试教育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东西需要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中,要大大增加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7、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目前江苏县域农业中仍有部分农产品的品质不高,价值含量偏低,进而还不时出现部分农产品相对过剩。这既影响了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又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一方面必须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各地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瓜果、畜禽、水产、小杂粮生产,同时要努力进行各种农产品内部结构的调整,减少常规品种,提高优质保健产品的种植,搞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创名牌产品。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了切实解决好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和完成产品的价值实现的问题,第一可通过整合一些效益不太好、环境污染问题又比较严重的企业转型;第二可通过集资筹建部分产供销一体化,有利益有机联系的股份制专业组织;第三可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进行科技攻关和开发等,想尽各种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改良、保鲜、储运和加工。第四努力做好对农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工作,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8、转变政府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

  对政府而言,其所管辖的区域其实就是一家大型的综合企业,因而必须树立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1)树立诚信、高效、办事形象,增强服务意识。政府首先要强化信用意识,发挥表率作用,树立诚信的形象。其次要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做好科学规划、设计、论证等工作。第三要建立预警系统,增强对政治的、金融的、自然的风险和灾害的预警和防范能力。第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好便捷周到的服务工作。

  (2)采取积极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二是放宽政策,制定必要的优惠措施,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三是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以及发展第三产业。四是要积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下岗工人再就业、再创业。

  (3)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搞好各项规划设计。只有在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划,才可行、才超前,也才能避免损失惨重的开发和建设项目,从而有力保证县域经济的良性有序发展。

  (4)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府要做好支持中介组织的工作。通过中介组织认真处理好一些土地经营权转让、劳务报酬等的协议、合同等问题,建立起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友好合作互利关系。同时,在督促中介组织较好地做好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介工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同时,切实做好对农户切身利益的保护工作。

  (5)做好各种宣传服务工作,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政府拥有强大的宣传媒介,因此要尽一切方便和可能对本地企业、产品、资源、政策等做好大力的宣传传播工作,扩大企业影响,提升产品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江苏县域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需要政府的各种媒体、各种途径以及广大人民特别是政府官员广而告之地宣传。只有做好信息的对接工作,才能极大的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9、要盘活民间资本,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个体私营经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个体私营经济在市场中出生,在市场中发展,在市场中壮大,对市场具有先知性,在加快区域经济市场化进程中起先导作用。二是个体私营经济产权关系明晰,经济活动自主,分布行业广泛,是社会生产力结构中最具活力和生机的新的增长点,在提高产业支撑力中起主体作用。三是个体私营经济既可以致富城乡居民,又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在提高购买力、壮大内需中起基础作用。四是个体私营经济面广量大,在扩充经济总量中起主导作用。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迅速盘活民间资本。区域经济的增长动力,一般来说主要依靠三种力量,即国家的力量、民间的力量和外部的力量。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投入和布点,生产要素以纵向流动为主,横向流动只能起辅助性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则以横向流动为主,纵向流动为辅。特别是县域经济,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还依赖国家安排大项目、给予大投入。因此,只能由依靠官资转向依靠民资。

  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提高产业支撑力,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仅靠民间力量是不够的,只有靠外地资本的不断流人才能支撑总量的快速扩张。

  10、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

  经济欠发达县域在吸引投资、技术,聚集人才、资金,信息灵敏度,交通发达程度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因此必须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度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可以使人均农业资源占有增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和意识,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兴办二三产业提供信息,积累资金,进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