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最近,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意见,我们对盐城市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七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我们感到,近几年来盐城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在苏北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与苏中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了解这些差距,对于认识自我,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意义。 

  一、与苏北4市和苏中3市相比,盐城市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县域经济是指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称谓为县和县级市的区域经济(国家口径)。盐城市县域份额较大,县域单位数占全市县级单位的比重在苏中、苏北8市中最高,县域人口总量列第二。 

  1、盐城市县均GDP、人均GDP低于苏中,苏北第一。2003年,盐城市县域GDP总量为655亿元,低于南通120亿元,列第2位。县均GDP为81.87亿元,低于南通50亿元,高于徐州7亿元,列第4位。人均GDP为8970元,低于南通2200元,高于徐州2900元,列第4位。盐城市大丰、东台人均GDP分别为12016元、11349元,在苏中、苏北40个县(市)中列第7、8位,低于第一位海门4000多元。今年前三季度,东台、大丰的增长速度均为12.8%,比苏中各市慢2-3个百分点,也比苏北铜山慢1.8个百分点。 

  2、盐城市县域人均财政收入列第四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列第五位。2003年,盐城市县域财政收入40.13亿元,低于南通20亿元,列第2位。人均财政收入为550元,低于南通330元,列第4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1%,低于南通1.7个百分点,也低于淮安0.2个百分点,列第5位。“九五”以来,盐城市县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6%,分别低于泰州、南通5、4.2个百分点,列第3位。2003年,东台财政收入为8.2亿元,列第12位,比通州低5亿元。大丰人均财政收入为857元,列第10位,仅占仪征的45.2%。今年前三季度,东台、大丰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3.12亿元、2.42亿元,增速分别为10.2%、14.5%,苏中的海门、靖江、启东、江都、仪征等县(市)增速都在30%左右,苏北铜山也达23.8%。 

  3、盐城市县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都列第四。2003年,盐城市县域工业增加值为248.7亿元,低于南通60亿元,高于其他地市。县均工业增加值为31.1亿元,低于南通20.8亿元。东台工业增加值为48.2亿元,低于通州和海门都达28亿元,与铜山持平,列第7位。县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为5亿元,低于第1位的泰州5亿元。县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都低于苏中,高于苏北,列第4位。东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为9.04亿元,排第8位。今年前三季度,东台工业用电量为6.28亿千瓦时,排第10位,大丰排第13位。 

  4、盐城市县域人均投资列第五位,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县均出口总额列第四位。2003年,盐城市县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占南通的53.7%。盐城市县域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186元,低于徐州46元,列第5位。东台城镇投资为14.8亿元,列第16位,低于铜山5.51亿元。盐城市县均外商直接投资2358万美元,占南通的32.5%。人均外商直接投资为25.8美元,高于徐州列第4位。东台为3966万美元,列第13位。盐城市县均出口总额3241万美元,仅占南通的16.9%。大丰为7184万美元,列第10位。盐城市外贸依存度为8.6%,低于南通33.9个百分点,也低于连云港的22.4%,列第5位。  

  5、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低于苏中,高于苏北。2003年末,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37元,比南通低356元,高于徐州425元,列第4位。东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16元,比海门低530元,列第5位。县域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857元,占南通的51.5%,比淮安高1690元。东台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7348元,比海门低4700元,列第10位。东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603元,比仪征低4000元,列第12位。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认为,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份额虽然较大,但发展落后于苏中三市,特别是人均、县均指标和外商直接投资差距明显。与苏北4市比较,多数指标占有较大优势,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低于徐州,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低于淮安。 

  二、面对周边地区县域经济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盐城市县域经济应确立更快更高的目标定位  

  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强弱的重要标志。面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和周边地区县域经济进位争先的新形势,盐城市要实现“两个率先”,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有更大的突破。结合对苏北、苏中七市的对比分析研究,我们认为,盐城市县域经济应确立更快更高的发展目标,能快则快,宜快则快,跳起来摘桃子,主要指标苏北争保第一,人均指标苏中学赶南通,县均指标苏南追赶镇江。 

  1、主要指标苏北争保第一,县域经济在苏北争当排头兵。现实地讲,盐城市县域经济在苏北龙头老大的位置是能确立并持续巩固下去的。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来看,盐城市县域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等主要指标已居苏北第一,遥遥领先于处在第二位的徐州,唯有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徐州。就投资而言,目前,盐城市县域城镇投资总量比徐州低5亿元,人均城镇投资比徐州低46元。这个差距并不很大,我们是能够赶上徐州的。从徐州市整个区域经济来看,徐州市直经济相对领先于县域经济。近年来的投资增长情况也基本与此相对应。近年来,盐城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呈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近70%,今年前三季度,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仅比徐州低6个百分点。盐城市各县(市)已经形成你追我赶,进位争先的良好态势,大力实施项目推进活动,投资力度大,势头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东台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和磊达集团,建湖金龙马公司三期、环保热电和300吨PMC,盐都织造与精纺,滨海森达热电等一大批支撑县域经济的工业技改投资项目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可以预见,盐城市与徐州在投资方面的差距将随着盐城市县域投资的快速增长逐步缩小。我们推算,只要今后几年盐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在苏北争取和保持第一,县域经济在苏北争当排头兵的目标是不成问题的。 

  2、人均指标苏中学赶南通,“十一五”期间跻身于苏中。从苏中三市情况来看,盐城市县域经济多项指标跟扬州、泰州相比,并无多大逊色,只有南通县域经济在苏中一马当先,特别是近年来财政收入、利用外资、出口等指标发展迅猛,除了县域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外,多数经济指标遥遥领先于盐城市。2003年,南通人均财政收入为880元,是盐城的1.6倍;人均外商直接投资为63美元,是盐城的2.4倍;人均出口为166美元,是盐城的4.6倍。我们与南通的差距主要集中反映在财源培植和外向开拓上。这就是我们学赶南通的着力点所在。虽然盐城市县域经济的总体水平跟南通比有较大的差距,但盐城市第一板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跟南通县域相比悬殊并不大,有部分指标还超出他们。2003年,盐城市东台、大丰人均GDP分别为11349元、12016元,均高出南通县域人均水平,其中大丰高出南通800元以上。东台、大丰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南通县域平均水平,其中东台高出南通300元以上。从总体上看,盐城市第一板块县域经济已经达到或超过南通的平均水平,第二板块已经接近南通县域平均水平,第三板块虽差距较大,但后发优势明显。这正是我们学赶南通的希望所在。因此,可以预见,今后五年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跨越发展,盐城市第一板块县域人均水平将达到南通的领先水平,第二板块将超过南通的平均水平,第三板块将接近南通的平均水平。这样,到“十一五”期末,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达到或超过南通县域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因此,我们提出“学赶南通,跻身苏中”的目标,既比较现实又具有积极意义。 

  3、县均指标苏南追赶镇江,逐步缩小与苏南地区的差距。总体来看,苏南地区从县域经济规模、速度、效益各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前列。据今年9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第八届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排名显示,江苏有16个县(市)进入前百强,其中12个分布在苏南,进入前10强的苏南就占6个。苏南县域经济实力如此之强,是盐城市无法比拟的。苏锡宁三市水平盐城市望尘莫及。如果要谈追赶苏南,只能选择发展相对滞后的常州和镇江。盐城市与这两个市相比,尤以镇江的县均指标相对比较接近,因此把追赶苏南的目标定位在镇江是比较现实的。2003年,镇江县均GDP为118亿元,盐城市为82亿元,相差36亿元;县均城镇投资完成额14.8亿元,盐城市为10.8亿元,相差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镇江为4718元,盐城市为4038元,相差680元;县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镇江为28亿元,盐城市为22亿元,仅相差6亿元。但镇江县均财政收入、出口额分别高出盐城市1倍和2.5倍。我们追赶镇江,必须在做大县域财政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两个方面上狠下功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培植地方税源,高度重视发展税源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强力推进大开放,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抓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市上下掀起了新一轮外向开拓热潮。可以预见,通过几年努力,将会进一步提高盐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步缩短与镇江的差距。 

  三、加快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确保实现盐城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苏北争保第一、人均指标苏中学赶南通,县均指标苏南追赶镇江的目标,需要我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1、重视研究县域特点,理清加快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盐城市县域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各不相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分析研究县域特点,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走一条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现在,浙江、广东、山东、安徽等周边省、市都十分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说,广东和浙江经济的奇迹,首先是由县域经济创造的。近年来,盐城市县域经济虽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县域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县域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县域经济的整体活力日趋增强。但速度还不够快,特色还不够明显。我们要根据县域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深化对县情实际的认识,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确定主导产业,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将潜在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和产品体系。要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路子,避免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切忌“照搬模仿”、“盲目跟风”。 

  2、着力把握县域重点,寻求加快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县域特点虽然千差万别,但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是共性的,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相同的。从盐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情况下,我们认为,加快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应着力于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五个方面。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盐城市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立足产业特色,着力培育板块经济,找准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形成一批与支柱产业相配套的项目,发展一批与专业市场相协作的小商品,催生一批与特色农产品相关联的加工企业,培育一批由公务员领办、创办、参办的企业,尽快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铺天盖地之势。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发展壮大盐城市县域经济的主线,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定位,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把发展壮大园区经济作为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适当集中,市场导向,切忌遍地开花,盲目布点,县域工业发展一般要进园区,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采取园区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等方式,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县域对内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各县都搞主导产品这不现实,县域经济要当好配角,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把提升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通过劳务输出,一方面使人均农业资源占有增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和意识,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兴办二三产业提供信息,积累资金,进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3、积极改善县域环境,创造加快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一是进一步赋予县域更大的发展权,建立县域发展充满活力的内生机制。现在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动向,就是近年来,包括广东、山东、湖北、福建等省在内的8个省份,先后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将一部分原归属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辖下的经济强县。这种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将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视为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管理的积极探索。据业内人士分析,从长远来看,“强县扩权”是一个趋势。我们要顺应这个趋势,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减少和简化审批事项,放权于县(市、区),增强县(市、区)发展经济的调控能力。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加大对县域投资主体的授信额度,各金融组织在市、县(市、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吸收的资金(含邮政储蓄),应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人民银行要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信用社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农村金融组织。积极支持市、县(市、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市、县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政策、搞好引导上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创优县域发展环境,大力整治投资软环境,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争创投资环境最优县域。采取积极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搞好各项规划设计,避免损失惨重的开发和建设项目,保证县域经济的良性有序发展。三是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提升城镇功能,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加快县域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方面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使其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其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措施,坚持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相结合,抓住明年服务业准入放宽的机遇,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