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县域经济70年发展:历史性成就令人瞩目!

  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稳则全省稳、县域活则全省活。在贵州省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大局中,县域经济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19年9月2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六场——县域经济70年发展”在贵阳市召开。

  浩荡70年,峥嵘发展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你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发布会现场看看——

  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先用一组可喜的数据增长来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全省各县立足地方特点、找准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布局、探索改革创新,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1949年,各县(市、区、特区)一穷二白,经济总量极其微小,只有23个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万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的达到10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特区)经济加快发展,规模连续跃上新台阶。2018年,各县(市、区、特区)地区生产总值均达到3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以上的有6个;2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的有19个;100亿元至200亿元之间的有27个;少于100亿元的有36个。

  70年来,各县(市、区、特区)在各时期、各阶段的经济增速总体增长较快。尤其在2012年至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各县(市、区、特区)经济增速总体上是历史最快时期。

  财政实力大幅提升:

  同时,财政实力大幅提升。1950年,各县(市、区、特区)中,仅有2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万元,1978年有9个超过1000万元。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方财力大幅提升。

  2018年,各县(市、区、特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3个,10亿元至50亿元之间的有30个,5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有19个,低于5亿元的有36个。其中,仁怀市最高,达到67.28亿元。

  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加快

  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70年来,各县(市、区、特区)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逐渐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的经济发展新路。

  为改变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发展状况,各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2018年,各县(市、区、特区)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大的是册亨县,占比为35.9%,比1949年大幅下降59.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最大的是仁怀市,占比为70.7%,比1949年提高64.0个百分点。

  农业、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70年来,全省各县农业、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各县(市、区、特区)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既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也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工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工业市场主体,涌现出一批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白酒、食品、医药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工业强县,同时,各县服务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厚植发展基础内生动力增强

  70年来,各县(市、区、特区)把狠抓项目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抓手,在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加大投入,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2018年,各县(市、区、特区)中,有66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有11个增长20%以上。

  加快城乡消费市场建设:

  全省各县加快城乡消费市场建设,着力发展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各县(市、区、特区)中,有5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0亿元,有11个超过100亿元。

  加快新城区建设:

  在城镇化建设上,各地在加快中心城区、重点示范乡镇建设的同时,借助脱贫攻坚,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加快新城区建设。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1783平方公里。2018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52%。

  绿色发展“给力”人民生活改善

  坚持生态底线:

  198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低于15%。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2018年,县(市、区、特区)中,有44个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其中,有11个达到70%以上。生态环境稳步向好,有87个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90%以上,有22个达到99%以上,有9个达到100%。

  70年来,各县(市、区、特区)坚守生态底线,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作为重大任务,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打好基础。

  人民生活条件改善:

  各县(市、区、特区)高度重视人民生活居住条件改善,建立河(湖)长制,强化污染防治,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努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2018年,全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5%,烟(粉)尘去除率达到99.9%。2018年,各县(市、区、特区)中,有8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大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大提升:

  为彻底拔“穷根”,全省各县聚焦民生福祉,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大提升。

  70年来,全省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840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923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特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3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68万人,2018年贫困人口降至15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29%,有33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70年来,各县(市、区、特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18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92元,其中超过30000元的有37个;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16元,超过10000元的有43个。

  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70年来,摩托车、电冰箱、电视机、移动电话、家用汽车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劣到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2018年,每百户城镇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12年的13.17辆增加到2018年的39.88辆,每百户农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由2012年的173.3部增加到2018年的287.5部。

  基础教育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各县(市、区、特区)中,有21个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有67个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有85个的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超过50%。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有68个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有78个的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