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渭源县特色产业越来越红火

  一

  渭源县立足各乡镇、各行政村实际,推动形成“主导产业保收入、新兴产业拓渠道、就业扶贫促增收”的发展格局。

  今年,莲峰镇建成光伏电站,计划明年开始“棚上发电、棚下种菇”。据莲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已经有不少群众准备承包菇棚。

  渭源县积极培育扶贫产业,抢抓被列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示范县”的机遇,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照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现代农业+贫困户”的扶贫产业。据统计,全县累计投资5.2亿元建成总装机容量60兆瓦的村级光伏电站135个,一列列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让百姓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渭源县金鸡产业扶贫项目采取“政府投资办厂,企业租赁经营”的模式投资建设,占地面积940亩。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群众转变传统养殖观念,带动当地畜草饲料种植业、物流业、包装业、电商的协调综合发展及产业基础转型升级。根据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建成后租赁给企业经营,每年可获租金约3300万元,在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后,作为全县21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再以此设置公益性岗位,每村设公益性岗位30个,全县共设置6000余个岗位,贫困户通过公益性劳动获取薪酬。

  二

  黛瓦白墙、小桥流水,二层民舍整齐排列,街道平坦整洁,广场设施齐全,这里是渭源县上湾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安置区总体规划搬迁820户3690人,是渭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产业配套最全、效益发挥最好的安置区之一。

  “搬下来”更要“稳得住”。据上湾镇党委负责人介绍,上湾镇不仅全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让乡亲们搬得出、住得好,还大力培育特色产业,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收入来源。为此,上湾镇探索“政府+国有农投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农户+保险”多方融合推进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培育沙棘加工、扶贫车间、光伏发电、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引进各类产业经营主体7家。

  “以前在山上住,吃水都得从沟里挑回来。”在侯家寺村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给玫瑰花除草的刘正德老人说,他家于2016年11月搬下来,交通方便了,孙子上学也方便了。从今年4月开始,老人当上了村里的环卫工。8月起,老人又有了“兼职”——在合作社的玫瑰园里务工,“现在的日子好得很。合作社离我家不远,走路10分钟就到了。”

  上湾巾帼扶贫车间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工人主要以上湾镇易地搬迁户为主。

  殷淑霞从车间开工就开始在这里务工。“之前家里主要种中药材,收入不稳定。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孩子。”殷淑霞说。

  上湾镇共建有上湾镇巾帼扶贫车间、上湾镇南谷田园扶贫车间、陇源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渭源县顺盈家纺扶贫工厂4个扶贫车间,采取“公司+党支部+扶贫车间+贫困户”及“带动收益+务工收入”的扶贫模式,统筹帮扶资金544万元,每年带动4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益1000元,提供就业岗位520个。

  据了解,渭源县累计投资14.45亿元,安置易地搬迁贫困群众9109户455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42户16923人,切实解决“一方水土不养一方人”的难题。

  三

  渭源县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217个,组织5205名干部对全县2.5万户贫困户全覆盖结对帮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积极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认真排查分析贫困村、贫困户短板弱项,全面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基础设施方面,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6%,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全县累计建设通村道路874.25公里、村组道路335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新建农村电网1684.17公里,实现了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建设3G、4G基站800个,实现了217个行政村有线光纤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公共服务方面,新建村级幼儿园115所,全面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化验收。实施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项目,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45个,实现了217个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61%,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达到100%。

  ——义务教育方面,全县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8941人,巩固率达到100%。累计免除保教费、学杂费4182.9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6309.8万元。

  ——基本医疗方面,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7%,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100%,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1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率达100%。

  今年,渭源县预计减少贫困人口2.73万人、退出贫困村99个,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