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贫困户“抱团”搭上合作社致富“直通车”

  春耕前,吉林大安市叉古敖村贫困户张海民惊喜地收到了合作社送到家的肥料种子。缺钱又缺地的他,今年可以从大安金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4公顷土地,等秋收之后再用水稻偿还农资和承包土地的费用,自己还能剩下6400元。

  吉林西部的白城市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大安、镇赉、通榆都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这里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较多。近日,记者在白城采访时发现,当地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社,组织起贫困农民形成“抱团效应”,提高了农业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降低经营风险,与农民完成了脱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叉古敖村目前有50多户贫困户得到合作社先期提供的200公顷土地,统一种植合作社提供的“香超级稻”。秋收时,合作社将以高于市场价格每吨200元的价格回收,从种到收的每个环节还会得到合作社的技术指导。

  “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安市月亮泡镇党委副书记王国祥介绍,月亮泡水库有当地的特产红心鸭蛋,很多贫困户想把鸭蛋卖给超市,但出于安全考虑,超市不愿意收散户的鸭蛋。

  2016年,当地政府计划投入138万元,建设牧业小区,一共10个鸭舍,养殖蛋鸭1万只。小区采取大户经营,贫困户托养的模式,这样规模化经营,既降低成本,又保障食品安全,为农超对接做好准备。

  大安市巨宝村的“巨宝”是黄菇娘,几年来村里建设了1000栋菇娘种植大棚。然而由于一家一户独立经营,合作社没有形成统一标准,每年收获时,黄菇娘质量千差万别。有的能卖到20多元,有的5元钱没人收。

  今年村里决定引入加工企业,做菇娘酒、果冻、果罐头,通过企业集中收购来“倒逼”农户统一种植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以品牌壮大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已经成为很多合作社的共识。

  镇赉县杏花村合作社2010年给当地大葱注册了商标“鑫杏花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新入社的贫困户提供大葱品种和技术支持,并经常带他们到山东“取经”。随着规模的扩大,大葱不但没有掉价,社员们还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势头,谁家大葱种得不好,等于砸了大家的招牌。杏花村大葱成为远近驰名的品牌。现在合作社建有280多栋暖棚,每栋大棚一年能产3茬大葱2茬西红柿,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

  目前白城地区已成立合作社8547个。贫困户王海说,有政府的扶持、合作社的帮扶、品牌的引领,脱贫致富也有了信心。“过去不会干,现在跟着干,将来要带头干。”